张阿姨今年 50 多岁,最近总嚷着全身疼,一会腰疼,一会腿疼,在不少医院门诊看了挺久了,各个部位的片子检查做了不少,都没有发现什么问题。那天抱着再瞧一瞧的心态挂了我们医院的号。问了她的基本情况,发现张阿姨已经绝经快 5 年了,平时退休在家基本就是在家里洗洗弄弄,不太爱出门。给张阿姨开了一张骨密度的检查,张阿姨第一个反应就是 「这个检查我知道,不是那个坑人的检查吗?」 但,这项检查怎么是坑人、骗钱的检查呢?把她的情况大致分析了一下,告诉她通过症状以及年龄、月经史来看,得怀疑存在骨质疏松症的可能。好说歹说,终于同意去做骨密度检查了。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人体的骨密度是指单位体积(体积密度)所含的骨量,类似于一个鱼池里每一升里有多少条鱼。但我们的骨骼位于皮肤下方,周围还包裹着肌肉、血管、神经,甚至还有腹部的脏器,所以骨密度的测量需要一些仪器来完成。
市面上测量骨密度的方法中,最常见的有以下 4 种:①双能 X 线吸收检测法(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②定量计算机断层照相术,③外周计算机断层照相术,④定量超声。这几种方法中,DXA 骨密度测量是目前临床上最常用,这项检查主要通过了解人体脊柱、髋关节等部位骨密度的情况,来帮助判断有没有骨质疏松,骨质疏松药物治疗后效果如何,以及出现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有多大。
DXA 骨密度检查的费用并不是很高,以北京市为例,一次 DXA 骨密度检查为 120 元,而且测量的过程其实和体检时拍 X 线差不多,检查时接受的辐射量大约只有常规胸片 X 线的 1/10,整个过程中由专门的医务人员进行操作,检查者只需要躺下,大约 10 分钟左右就能完成检查,随后也就可以获得检查结果。另外几项检查方法各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检查的测定结果没有国际上统一的评判标准,有些检查的辐射量较 DXA 测量更大,临床上使用的不多。
那这个 DXA 骨密度检查,有辐射啊,那什么情况才需要去做呢?
首先,对于怀疑存在或者出现骨质疏松的人群需要去做骨密度的检查,首当其冲的标准就是年龄,一般女性 65 岁以上,男性 70 岁以上者最好都做一下骨密度的检查。
其次,出现一些可疑症状时也需要查一下。骨质疏松初期,总是 「静悄悄」 的,随着疾病的一点点进展,逐渐出现各种不舒服的症状,最常见的就是骨痛,一般见于翻身、起坐时或者长时间行走后出现,夜间或负重活动时疼痛加重,并可能伴有肌肉的痉挛,在外观上可能发现逐渐出现了 「驼背」、变矮等脊柱的畸形。有这些症状的也可以去查一下骨密度检查。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再次,出现了骨质疏松性骨折,又称脆性骨折,这种类型的骨折一般发生在低能量的外伤。比如说:坐凳子时没坐稳,摔个屁股蹲,导致髋部(例如:股骨颈、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骨折;从地上搬重东西导致脊柱骨折;走路地滑,摔倒时手腕撑了一下,导致腕关节骨折等等,这些都属于脆性骨折。一旦发生了这种类型的骨折,就需要查一下骨密度的检查。
最后,针对已经诊断为骨质疏松症的人群,也需要每半年到 1 年进行骨密度的复查,这样可以评估骨质疏松药物的疗效,到底使用药物治疗后,骨密度是继续降低,维持不变,还是有所升高呢?
至于张阿姨说的坑人项目,经过了解,她是听说小宝宝检查骨密度是个没必要的项目,所以一听骨密度就觉得是骗人的。没错,针对小孩子的骨密度检查,有些诊所采用的是定量超声来测量,这个检查并没有明确的国内外通用的诊断标准;另一方面,由于小孩子的骨骼钙化不全,或者说孩子的骨骼 「没发育好」,即使采用临床常用的 DXA 骨密度测量,也测量不准。不过这针对骨质疏松的筛查,可是一个常规的推荐项目,不用担心,可以放心做。
张阿姨做好了骨密度检查,拿到骨密度的检查报告一看,懵了,这 T 啊 Z 啊是个啥意思啊?
骨密度报告检查一般有以下几项指标:骨密度、T ~ 值、Z ~ 值。咱们一个一个来介绍。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①骨密度:这个数值反应了测量部位骨骼中单位面积 / 体积中骨的重量,单位为 g/cm² 或 g/cm³。下图从左到右可以看到,骨质疏松的程度逐渐加重,相应地骨密度的值也逐渐降低。这个数值在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以及不同的人群都不一致,很难说值的高低就代表什么,所以一般骨密度这一个数值难以用于判断有无出现骨质疏松,但对于单一的个体来说,可以用于动态地观察骨密度的变化。
图片来源:站酷海洛 https://www.hellorf.com/
②T- 值,这个是目前国际上用于判断有无骨质疏松以及骨质疏松严重程度的通用指标,适用于绝经后女性、50 岁及以上男性。T- 值的计算公式比较复杂,就不过多解释,但本质上就是将实际测量出来的骨密度值和同种族、同性别的青年人骨密度值进行对比。
如果骨密度值低于同性别、同种族健康青年人的骨峰值 1 个标准差(SD)及以内,也就是 T- 值大于 -1.00SD,属于正常;T- 值位于 -1.00~-2.49SD 之间,为骨量低或者骨量减少;当 T- 值 ≤-2.50SD,为骨质疏松;如果 T- 值已经符合骨质疏松的诊断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那么就考虑为重度骨质疏松。
图片来源:作者提供
③Z- 值,这个数值与 T- 值相似却又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都是和同种族、同性别的人群骨密度进行对比,不同的是,T- 值是和青年人骨密度值进行对比,而 Z- 值是和同龄人进行对比,所以一般在儿童、绝经前女性和 50 岁以下男性中使用这个指标。不过,Z- 值 ≤-2.0 视为 「低于同年龄段预期范围」 或低骨量,不能诊断为骨质疏松。
但有些情况可能会掩盖骨质疏松,或者说影响骨密度数值的测定,例如:骨质增生,腹主动脉钙化,腰椎或者髋部进行过手术治疗等等,有这些情况做骨密度检查,结果可能就未显示骨质疏松。
对于绝经后女性以及 60 岁以上男性来说,骨密度检查基本就能明确是否存在骨质疏松。如果是绝经前女性或者年龄不大的人群,发现骨密度检查的异常,最好还需要结合一些抽血的检查来明确骨质疏松出现的可能原因。
除了年纪逐渐增大的影响,骨质疏松也可能因为一个疾病或者服用某一种药物而导致,一般多见于存在内分泌系统疾病(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胃肠道疾病(炎性肠病)或者血液系统疾病等原发疾病,或者长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所致。
在没有内分泌系统、胃肠道系统等相关疾病的情况下,绝经后女性以及 60 岁男性查出来一般就是骨质疏松了。
检查完,无论是针对骨质疏松还是引起骨质疏松的疾病,都要进行比较积极的治疗,这样才能尽可能去预防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发生。
翻看张阿姨的检查报告,T- 值为 -2.60,果然不出所料就是骨质疏松了,要尽快采取治疗了。
检查结束后,张阿姨还向我咨询了一些问题。得了骨质疏松,平时要注意些什么呢?
防治骨质疏松,首先需要更正不健康的生活习惯,比如说:不怎么进行体育活动,吸烟,过量饮酒,过多饮用含有咖啡因的饮料、饮食不均衡(营养失衡)、钙或者维生素 D 缺乏等。
平时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具体如下:
①加强营养,均衡膳食:建议摄入富含钙、低盐和适量蛋白质的均衡饮食,每天最好摄入牛奶 300ml 或者相当量的奶制品;我国目前对于每日钙推荐摄入量为 800mg,50 岁及以上人群每日钙摄入量为 1000~1200mg,首选的摄入方式还是依靠饮食来完成,如果饮食摄入不足,可通过钙剂的补充。
图片来源:图虫创意
②多晒太阳:尽可能多地暴露皮肤在阳光下晒 15 到 30 分钟,每周 2~3 次,可以促进体内维生素 D 的合成,晒太阳的时候尽量不要涂防晒霜,但也要根据各个季节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段,注意不要被强烈的阳光灼伤皮肤
③规律锻炼:锻炼有助于改善人体的敏捷性和平衡性,可以减少跌倒的风险。当然,针对骨质疏松症的人群,可以进行一些行走、慢跑、乒乓球等锻炼,锻炼的强度逐步增加,循序渐进。
④健康饮食:戒烟,限酒,避免过量饮用咖啡及碳酸饮料等。
来源:丁香医生https://dxy.com/article/29200